少帅王棣: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高大、帅气,目光柔和、清澈,简单的寒暄中,又透出一种同龄人少有的沉着、大气和稳重——这是被成为“西王少帅”的王棣给我的第一印象。
王棣的2010
作为西王集团副董事长、集团品牌战略委员会主任,王棣的2010是繁忙而充实的——
3月19日-22日,2010年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举行。19日,王棣代表西王集团出席糖酒会,并到西王集团展位前巡查指导工作。20日,西王糖业有限公司的“健康糖,中国强”——西王果糖产品上市发布会在成都揭幕。王棣出席发布会并发表讲话。
5月16日,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西王集团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关注心脑血管健康工程”在京正式启动。王棣为工程的启动揭幕。
5月20日,集团举行“2010年品牌推广大会”。会上,王棣总结了西王精神和健康理念,并介绍了集团为了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7月下旬,王棣率队赴华西村参观学习,感受华西精神,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
8月4日-6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两岸食品产业化合作及交流会议”在北京召开。王棣在开幕式上代表大陆企业致词:“20多年前,台资食品企业陆续进入大陆,不仅成就了自身的成功,也成为大陆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板块。大陆食品产业在2009年的总产值近5亿元,增长速度连续数年保持在15%以上。其中,台资食品企业的贡献最大。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两岸食品产业互补性仍非常强,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但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产业的自主创新等问题的破解,仍需要两岸食品科技与产业界的共同努力!”——王棣的这番话,此后曾被台湾媒体广为引用。
8月18日,西王集团北京运营中心正式启用。当天,作为中心的一号人物,王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王集团在北京建立运营中心,将品牌运作的核心机构转移到首都,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上的变迁,更多的是企业运营观念的转变……
9-12月,王棣在致力于打造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品牌建设经营团队的同时,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的西王集团终端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并且,多次远赴美国、德国等国家,代表西王集团,与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完成了数十个商务洽谈。采访中,王棣告诉我,2010年里他有近三分之一时间是在匆匆旅途中度过的。也有疲倦和感觉辛苦的时候,“但因为内心充实,也就无所谓了。再说,这点苦与父辈们当初创业的艰难相比,根本不值一提。”王棣说。
父与子
王棣向我说起他的父亲王勇。
王勇,西王集团创始人、董事长。1986年,时任山东邹平县西王村支部书记的王勇,创建了西王油棉厂,从此带领西王走上了一条工业化发展的道路。1990年,西王村投资建设玉米淀粉厂;1991年,建立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1992年10月,西王实业总公司成立,两年后,产值即突破亿元,利润突破千万元。1996年3月27日,西王集团成立。2002年3月8日,年产8万吨结晶葡萄糖项目试车成功。到2007年,集团销售收入已突破百亿大关……
在经济大潮中搏击二十余载,西王集团已从当初小作坊式的油棉厂壮大成为中国淀粉糖行业的领军企业,并位列中国500家企业(集团)第461位,中国大企业竞争力500强第215位,福布斯首届中国顶尖民营企业100强第68位。
我惊异于王棣对西王集团创业史的熟悉程度,而他说到父亲和父亲开创的事业时那份发自内心的钦敬,也让我为之动容。但王棣告诉我,2005年之前,他对父亲的事业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感觉。比如,1996年,西王集团成立时,他只是一个初一学生,正被沉重的课业压得喘不过起来,对大人们的兴奋和村里弥漫的喜气,根本无暇关注。2000年12月12日,西王热电有限公司正式投产时,刚满17岁的他正坐在东去的军列上,与一群和他一样的新兵蛋子挤在一起,为即将开始的军营生活激动不已,对在西王集团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的热电厂投产,更是毫不介意。他固执地认为,那只是父亲的事业,而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我那时的梦想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将军。这当然有些幼稚,但却是我当时最真实的想法。”王棣说。
也因此,王棣始终都能以满腔的热情,去面对新兵连里单调的军姿与正步和枯燥的似乎是永无尽头的队列训练。一年后,王棣如愿考入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电子对抗专业。年轻的王棣,正向着自己既定的人生之路,大踏步前行。
然而,2005年初训练时的意外受伤,让王棣的将军之梦戛然而止,他也不得不告别心爱的校园和军营。他当时的落寞和感伤,可想而知。
在王棣的记忆里,因为工作繁忙,父亲似乎从来没跟自己有什么交流。但在王棣回来后,王勇与儿子做了一次长谈。“一个男人,身体可以受伤,但意志不能倒下。有本书的名字就叫《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你还年轻,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集团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你考虑一下,到集团工作吧!……”
王棣后来回忆说,自己当时对父亲的提议并没有什么热烈的响应。但在集团的“一园五区”——农产品加工区、钢铁工业区、终端产品工业区、物流区和西王新村社区——盘恒了几天后,他改变了主意。西王村原本只是一个百十户人家的小村落,村里也只有两条逼仄的乡间土路,王棣记得每到下雨天,便泥泞难行。但现在,原来的村落不见了,代之以一个集办公、居住、生活、娱乐、休闲于一体的3万人口聚集的西王行政中心区,巍峨的办公楼,高大的厂房,宽阔的水泥大路,绿树成荫的人行道、街边花园,一派现代大都市才有的风貌。他在路上走着,偶尔能看到一些当年的小伙伴,当更多的是来自外地的新西王人。他们全都脚步匆匆,但洋溢全身的充实和幸福感,一览无余。“那一刻,我突然由衷的觉得,父亲太了不起了,没有背景,没有显赫的家世,却领着一帮穷弟兄,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让西王旧貌变新颜。”
王棣进入父亲的西王集团。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棣对公司了解得越来越多,对父亲当年创业的艰辛和所获成果的不易,也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味。曾经,父子俩的关系即便不是冷漠,也是疏淡的和若即若离的。但共同的工作,让他们的关系走向亲密,走向彼此包容、理解和亲密无间。一天晚上,王棣回家,见父亲正默默无语地坐在沙发上。他走向父亲。母亲急忙拦住他:“你爸正为公司的事情生气,你快别去打扰他。”他安慰母亲:“没事,我要跟爸谈工作上的事。”他在父亲对面坐下。他那时刚刚接手西王终端产品西王玉米油、西王果糖的销售工作。他将自己对玉米油的小包装、市场营销、品牌打造的思路和大致的运作程序征求父亲的意见。因为此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案,他发现,父亲的眼神越来越专注,此前满脸的不快已经一扫而光。那个晚上,父子俩就某个细节讨论的声音时高时低。子夜时分,父亲轻松地回屋休息。王棣看了边上的母亲一眼。母子俩相视莞尔。
实力决定一切
王棣在西王集团是从一线工人起步的。
那时,西王集团下属的淀粉二厂刚刚动工。王棣与一群年轻人一起,每天的工作是清扫建筑垃圾,辅助拆卸、安装机器。当然很辛苦。但军营的锻炼让他的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韧性,远远超出一般同龄人。如今的西王淀粉四厂厂长王金涛当时与王棣同属一个小组,谈起当初的情景,依然很感慨:“他那时干活毫不惜力,简直称得上是拼命。他其实完全可以让自己轻松些,毕竟,他是集团大老板唯一的儿子。”
数月后,去公司进出口公司实习。公司总经理王红雨曾经给实习的员工讲过课。“所有人中,他(王棣)是最认真的,记的笔记最完整。课后,还拦住我,就进出口贸易中的许多细节,反复提问。”
王红雨曾经带着王棣出过一次差。王红雨记得,那次的行程排得特别满,从青岛、日照、连云港一路走下去,每天都有紧张的商务谈判和各种各样的业务拜访。“但王棣每天还能抽出时间读书,读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专业书。有疑问,就拉着我一起探讨。我那时就觉得,以他的这份认真和执著,将来肯定会有所作为。”在西王采访时,王红雨如是说。
王红雨的判断是正确的。2005年12月9日,西王糖业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王棣被派往香港任执行董事,分管进出口、股票维护和融资。虽然没有任何金融和国际贸易方面的背景,但争分夺秒的刻苦自学弥补了这一缺陷,相关业务居然也都做得风生水起。
当然,毕竟是新人,走麦城的事情也有。曾主导做过一单交易,开始阶段获益甚丰。但他没有看见成功背后潜在的危机,便没有见好就收,而是一厢情愿地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更大的收益。情况很快变得不乐观。最初的时候他还是可以迅速收手,抱住既有的盈利。但他没有。最后,见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他在万般无奈地选择放弃。虽然,损失的只是赚的钱,但王棣还是从那单交易的失败中,总结出了值得自己永远记取的经验和教训:商场如战场,战即全力出击,退即迅疾如电;不能太贪,懂得见好就收,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即便形势大好时,也要随时警惕各种可能和潜在风险。
那以后,王棣再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而一天天的打拼和自我历练,也让他迅速成为公司各项经营活动的行家里手。
一次,他与公司副总去见韩国希杰公司的一位客户。去的时候,是王棣开的车。客户在门口迎接,与副总热烈握手、致意。虽然副总对他做了介绍,但客户似乎并不买账,依旧将注意力放在副总身上。但坐下商谈一桩涉及双方经济利益的进出口合同时,客户惊讶地发现,面前这个年轻人偶尔的插话,竟句句直抵合同的核心,并且引导着谈话不断向有利于西王的方向发展。他开始询问副总。然后,他知道了王棣的真实身份。他夸张的表情和奉承的话语,一时让王棣都感到不适。“其实,希杰是三星电子的母公司,也是鼎鼎大名的。那位客户无非是感到了我的水平和实力后,为了挽回自己此前对我的忽略甚至是无视造成的尴尬。而那件事也让我认清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商场上,实力,也只有实力,才能决定一切!”
对话王棣: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中国青年》:通行的说法,“富二代”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继承上亿家产的富家子女。按照这种划分,你毫无疑问属于“富二代”。应该说,“富二代”在根本上动摇了中国人的财富观和价值取向。那就是,在中国,不通过自我奋斗就成为有产者不再是一件可耻的事。而财富的合法继承也将受到法律保护——虽然如此,目今社会上对“富二代”的认识和看法几乎全是负面,比如奢侈、张扬、跋扈、缺少责任感等等。对此,你怎么看?
王棣:这种人和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我觉得,作为“富二代”,应该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应该认识到自己所有的享受,是在父辈创业艰难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所以应该常怀感激之心。另外,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志向和事业,因为一个总是习惯于在父辈光环下优哉游哉的人是不会有出息的。而作为“富二代”的父辈,不能以为给孩子优越的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大的爱,而应该有意识地让子女去艰苦环境下接受锻炼。这一点我特别佩服我父亲。按父亲的说法,他当初第一个支持我去部队,就是为了让我在军营里接受人格和意志的磨砺。显然,他的目标达到了。”
《中国青年》:进入西王之初,你好像花很大精力研究了集团的历史。对你有用吗?
王棣:当然。西王集团现在的辉煌不是一天铸就的,西王的发展历史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历史。记得1990年,西王曾遇到极大的困难。当时,西王根据当地玉米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出了上玉米加工项目的决策。此后,又接连两次扩建,年产淀粉达到了10万吨。1994年,西王再次出手,投资2400万元兴建了以淀粉为原料的甘油厂,年产甘油1000吨。但市场很快就给了西王人当头一棒:甘油滞销,价格暴跌。一年下来,西王亏损了1000多万元。并因此背上了3000万元的债务。就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父亲和他的伙伴们顶住压力,从人才引进和开发新产品上取得新的突破口,带领西王人度过难关,最终打下了一片新天地。而这段历史也告诉我,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坚持和继续不断地努力,这样才能最终超越自己。
《中国青年》:能给《中国青年》的读者一句赠言吗?
王棣:我喜欢的两句诗: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